孝子贤孙们干嘛要用“披麻戴孝”的方式去哀悼逝者呢?

“披麻戴孝”中的“麻”为几种草本植物的统称,“麻”的种类大约有“苎麻”、“苘麻”、“亚麻”等。

苎麻,也称野麻,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,原产于我国的西南地区。我国苎麻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,大约在距今4700年以前,我国的南方地区就有大面积苎麻栽培。

据资料介绍,苎麻的茎皮纤维非常细长且强韧,具有拉力强,耐水湿,富有弹力的特点,而且,经过加工以后还具有洁白,富有光泽的特征。

经试验,优质苎麻的纤维长度比最高级的棉花纤维还要长六、七倍,因此,在古代的时候,被当成纺织夏布的原料。不过,苎麻的纤维端呈尖锐状,用它纺织成的夏布在不经过特殊处理(如,反复漂洗、锤打)之前,是无法与皮肤接触的,一旦与皮肤直接接触,就有可能刺伤皮肤。因此,就是包括现在,苎麻纺织品在国际上也不被认可做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面料。

苘麻是一年生亚灌木草本,茎枝上被有柔毛。

苘麻广泛存在于我国各省区,苘麻的茎皮纤维色白,具有光泽,可用于编织麻袋、搓制绳索、编织麻鞋等。据称,由于苘麻的纤维很硬、很粗糙,因此,利用苘麻直接纺织成的布匹能够对人的皮肤造成刺激,是特别不适合制作衣服的。

亚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,可分成纤维用亚麻、油用亚麻和油、纤兼用型亚麻。

据称,人类最早发现并使用的天然纤维就是亚麻。远在石器时代,瑞士的早期人类就已经开始栽培亚麻,并能够取其纤维织成衣料,到了古罗马帝国兴盛时期,亚麻织物已经大量在欧洲各地出现,因此,亚麻被认为是人类时尚的先驱,是现代服饰的鼻祖。

亚麻多产于地中海地区,尽管有人认为我国的部分地区也有野生亚麻的存在,但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。因此,大部分人认为:我国的古代是没有亚麻的存在的。

通过以上对“苎麻”、“苘麻”、“亚麻”的介绍,我们首先要排除“亚麻”在我国古代的存在,我们能够确定的是:我国古代只有“苎麻”和“苘麻”。

上面我们已经说了,无论是“苎麻”还是“苘麻”,其纤维都是不适合直接作为纺织物使用的,利用它们的纤维织就的布匹是肯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,因此,一般人是不会穿用“麻布”衣服的。

中国是讲究“孝文化”的一个国家。古人认为:作为子女,应该为父母尽孝。子女无论怎样孝敬父母,但子女总有“亏欠”父母的地方,因此,当父母过世需要办理丧葬之事时,子女应该披上利用麻布制作的衣服,用自己的“切肤之痛”去“抵消”对父母的“亏欠”。其实,这就是“披麻”的由来。

至于“戴孝”,就非常容易理解了。在古代,人们称丧葬之事为“白事”。孝子贤孙们戴上利用白布做的孝带就意味着自己家里在办“白事”,并用以告诫所有前来吊唁的宾客切莫嬉戏娱乐而已。

“丧不报,孝不吊,不烧纸钱,不谢孝”啥意思?

人的一生从呱呱落地到成家立业,再到垂垂老矣寿终正寝,这才是完整的一段人生经历。

孩子在出生的时候,父母们都会给小孩举办“满月礼”,古代男子成年会行“弱冠礼”,女子成年则是会举办“及笄礼”,寿终正寝会进行最后的葬礼。

丧葬文化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沉淀,也是每家每户都无法避免的,作为中华民族传承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,包含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理念,包容性非常强大。

对于丧葬文化中的很多讲究,如今已经被忽略了很多,但该知道了解的还是要忌讳的,虽然看起来有些封建迷信,却也是对亡者的尊敬。

在俗语中有句话叫“丧不报,孝不吊,不烧纸钱,不谢孝,这句俗语是古时关于丧葬文化中重要的习俗之一。
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如果有认识的人死亡,要是没有报丧的人来,那么即使是亲戚也不会也不能去吊丧,去吊丧的人若是没在亡者的灵前烧纸,那么孝子也不必向吊丧的人谢孝。

“丧不报,孝不吊,不烧纸钱,不谢孝”这句话中,涉及三个关于传统丧葬的习俗,分别是报丧、吊孝以及谢孝。

所谓报丧,就是指亡者去世之后,亲属在伤心之余,也不要忘记去通知亲朋好友,和现代不同,古代报丧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。

报丧不能让人代为转达,一定要是亡者的家人亲属本人,身着孝服亲自上门报丧,报丧的时候不能去别人家中,要在门口告知,告知时要双膝跪地,凸显尊重。

接到报丧的人一般都是以死者为大,即使远在千里之外,接到讣告也会连夜赶回。

吊丧就是亲朋好友在接到亡者亲属报丧后,进行上门吊唁的一种严肃的仪式,吊丧不仅仅是凭吊,因为去吊丧的人一般关系都较为亲近,会在悼念之前准备好纸钱、香、烛、帛等等。

在部分地区还有随礼的习俗,就是在去悼念的时候带上一些金钱,在葬礼中会有一位负责收这些钱的人。

前来吊丧的人一般都会主动避免穿一些颜色鲜艳的衣服,关系亲近的要哭着进门,亡者的孝子要磕头谢礼,之后吊丧的人才能去灵前悼念,这时还有一个送孝布的程序。

所谓的“丧不报,孝不吊”就是这个意思,报丧、吊丧是很重要的理解,孝子不报丧,那么人们也不会上门吊丧。

谢孝在民间也被称为“孝子谢”,这是丧葬习俗中的最后一个步骤,在丧事办理完成之后,孝子就要去感谢那些在整个丧葬过程中帮忙的人。

一般谢孝的主要对象就是吊丧的人,但如果要是吊丧的人没在吊丧时给亡者烧纸上香的话,那么孝子在事后也不需要去谢孝了,这便是“不烧纸钱,不谢孝”的意思。

在一些地区谢孝也被人们认为是吊丧时,来吊丧的人进行上香烧纸悼念完之后,孝子要对吊丧的人行跪谢之礼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一般来说吊丧的人是不会不烧纸的,因为在古代,人们对于鬼神之说十分重视,认为人死后还有鬼魂存在,在另一个世界也需要钱财,因此必定会要烧纸钱,这是对亡者的祝福和缅怀,因此古人才会行叩拜礼回应。

整个完整的丧葬习俗,是从停尸、报丧、吊唁、入殓、丧服、出殡、哭丧到下葬,过程繁琐讲究又多,但也是人们最后能为亡者做的一件事了。

农村丧葬习俗:“人死忌讳三六九,烧七上坟忌犯七

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。然而,人是一种有语言交流、有文明举止、有思维能力、懂得感恩的一种高级动物,因此,老人过世后,孝子们都会把丧事办的隆重一些,以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。

古人以“孝”治天下,但在如今的农村,“孝”依旧是考虑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之一。丧葬的很多礼仪也是传统的一种孝的体现,因此也就一直流传并延续至今。从而也留下了很多的习俗和讲究。

在民间流传有人死忌讳三六九的习俗,老人们认为,人去世这天是三、六、九的日子不是好日子犯忌讳。在古代人的思想意识里,人死亡并不是死亡,而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,另一个世界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阴曹地府。

常言道“阴阳有别”。人们认为,阳世和阴世正好相反,三、六、九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是吉利数,人们常说“三六九往外走”是好日子,因此三、六、九的日子在另一个世界就成了不好的日子,说是这天在阴间报到的亡魂就要受到惩罚。更有一些迷信的说法,说是“三六九带人口”,亡者要带一个垫背的一起过去。

有了此种俗信,因此人们为了避免灾祸,有三六九过世的人,家里要杀一只大公鸡,以示带走了人口。当然这也只是部分地区的一种习俗。虽然有点小迷信,但也是人们趋吉避凶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心理。

“烧七上坟不犯七”的意思就是说,人死亡后,每七天要去上坟祭奠一次,民间也称“烧七”。也就是说自死者死亡之日算起,每七天要去上坟烧一次纸祭祀亡灵,烧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。

按丧事习俗,“一七,二七”上坟烧纸祭祀以女儿、儿子为主。“三七”则不然,俗话说“女儿是不管三七二十一”,因此,“三七”时出嫁的女儿就不来“烧七”,要由死者的儿子、儿媳为主。

“五七”最大,不但儿子、女儿去上坟,而且堂兄弟姐妹也要到场,这也是亡者下葬后的又一次象征性的礼仪活动了。丧主家等客人祭祀回来要做饭菜款待客人,以示尊重,以后的六七,七七客人就不用来了。七七也就是“尽七”,七七四十九天已过,下次上坟的时间也就该百日了。

农村丧葬习俗:“人死忌讳三六九,烧七上坟忌犯七”,啥意思

所谓的“烧七上坟犯七”就是以农历推算,在“烧七”进行时,每隔七天上坟的日子如果遇到初七、十七、二十七这些日子,就称“犯七”。民间流传有这样的说法,“犯七受罚,阎王打他,无处藏身,躲在莲花盆下”。因此,在部分地区就有了七天烧纸时坟头上放莲花盆的习俗。

所谓的莲花盆当然也是一种象征性的,就是用纸做的盆和莲花,在“烧七”遇到“犯七”的日子,把莲花盆放在坟头。人们认为,这样亡者就能躲过一劫,免去灾难而不至于受罚。这“犯七”的做法虽然有点迷信,但也是人们对过世老人的一种孝道心理,免得过世的老人在阴间受罪。